“設計”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解決“小生產方式”不適應“大生產方式”而被催生出來的一種生產關系,它已經被證實為人類未來不被毀滅的,除科學和藝術之外的第三種智慧和能力。在經濟全球化、技術潛能擴延、需求地域化、消費個性化的當今,設計本來應有的職責被嚴重地歪曲了,人類未來生存方式的變革正在醞釀?!霸O計拉動型”制造業將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方向,從而促進我國從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和設計強國。
設計的使命
面對中國特殊的棲息、交通、飲食、老齡化等等生活方式的問題,我始終認為要堅持應用“設計事理學”方法進行的研究、創新設計實踐活動。這種理論上的探索和研究的實踐不僅會有利于推動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也會對所有新興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更重要的是其關注根據特定人(群)的需求目標,會在不同時間、環境、條件(外部因素)下,其目標的實現受到目標系統的“限制”。研究這個在“物”之外因素限制的過程,即是“做事”的“目標系統”定位,也是評價、選擇、整合原理、材料、技術、結構、造型、產品等“內部因素”的依據,乃至是引導這些內部因素創新的動力,以創造“新”物種或“服務系統”的創新。對解決問題的外部因素的認識是對人類已有的產品或服務系統“目標系統”的修正或“革命”,這才是設計創新和整合、集成創新的本質,其目標是做“事”和解決問題,而非偏執于“物化”的產品設計?!霸O計事理學”對創新的評價標準就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哲理——“持而不有觀”、“適可而止”,即“適當”、“適度”、“適合”,而非對欲望和最優解的無限追求。
我從上個世紀末就提倡“服務設計”是“事理學”最好的應用領域,是當代“社會設計”的必然方向?!胺赵O計”詮釋了“設計”最根本的宗旨是“創造人類社會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人類的文明發展史是一個不斷調整經濟、技術、商業、財富、分配與倫理、道德、價值觀、人類社會可持續生存的過程,服務設計聚焦了設計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滿足人類占有物質、資源的欲望,而是服務于人類使用物品,解決生存、發展潛在的需求。這正是人類文明從“以人為本”邁向“以生態為本”價值觀的變革。所以分享型的服務設計開啟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希望之門。
▲《移動新主張》系統
設計的擔當
設計不僅僅是生意,而是為人類可持續生存繁衍擔當!工業革命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工業設計正是這個大生產革命性創新時代的生產關系。但這“存在”的另一面,功利化的工業化經濟迅速地被大眾市場所擁抱,從而孕育了人類“新”的世界觀:為推銷、逐利、霸占資源而生產,這似乎己成為當今世界一切的一切的動力??? 但是工業設計的客觀本質——“創造人類公平地生存”卻被商業一枝獨秀地異化了!然而,人類畢竟不僅有肉體奢求,人類還有大腦和良心。人口膨脹、環境污染、資源枯竭、貧富分化、霸權橫行等現象愈演愈烈,但畢竟還有一些有良知的人士逐漸意識到人類不能無休止地掠奪我們子孫生存的資源和空間。
“服務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跨專業的、設計領域的學科方向,詮釋了“設計”最根本的宗旨是“創造人類社會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人類的文明發展史是一個不斷調整經濟、技術、商業、財富、分配與倫理、道德、價值觀、人類社會可持續生存的過程。服務設計聚焦了設計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滿足人類占有物質、資源的欲望,而是服務于人類使用物品、解決生存、發展的潛在需求。這正是人類文明從“以人為本”邁向“以生態為本 ”價值觀的變革,所以分享型的服務設計開啟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希望之門。
“服務設計”已經或正在成為個人和組織在服務戰略、價值創新和用戶體驗創新等層面迫在眉睫的需求。我們倡導中國設計界、學術界和產業界以及具有共識的組織和個人,結合中國文化與社會發展實踐,共同建構中國特色的服務創新理論和方法,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共同開啟中國設計的新紀元。但是,當前世界領域的“服務設計”基本仍局限于為逐利的工具、技術層面的探討,至多是?略層面的研究,忽略了“服務設計”最根本的價值觀:提倡分享的使用、公平的生活方式!這個價值觀的升華才是己發展了百年多“工業設計”真正的歸宿。
▲《毛主席紀念堂》工程 1976 年 柳冠中――― 設計、結構、材料、工藝、安裝的創新《標準化、組合化球節點網架結構“漣漪”燈具》
對人類靈魂的凈化
設計是諧調人類需求、發展與生存環境條件限制的關系,這稱之為適可而止、因勢利導的可持續發展之理。設計的對象表面是“物”,而本質是“事”。
設計的宗旨是解決問題。工業設計更不能違背這個原理,就像原始工具一樣,為解決生產力問題而誕生,即使后來有文化等變異而出現的差別,修飾的設計也只是表面功夫,如果設計對象無法在系統化基礎上的體現具體,僅僅囿于“元素”層面上的具體,就沒有盡到設計的本份。
當今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如火如荼,科技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帶來潛伏的災難。人類的未來難道就蛻變成只有腦袋和手指嗎?科技絕不是人類生存的目的,僅僅是手段。我們常常會在追求“目的”的途中被“手段”俘虜了??萍疾皇悄康?!它僅僅是被人類實現目的而需選擇、被整合的手段。但商業唯利是圖的誘惑太讓人難以抗拒了,這個世界到處醉心于“商業模式”,一切具有生命力的設計創新都被利潤扭曲了,繼續在誘引人類無休止地消費、揮霍、占有!
隨著環境的變化,人類生存的條件和資源越來越匱乏。我們都在追求平等社會,那么就要為多數人而設計,不是為少數人,也不是為商業,而是為百姓,為社會,這才是設計的本位。設計師應考慮人們需要什么,為人們指出方向,實現地球、人類、自然的一體和諧。
現在很多設計師都在一味追求時尚,設計成了資本的奴隸。很多時候總在說科學與藝術相結合,其實這個說法很空,因為設計是為別人,藝術是為自我。設計師是在做上帝沒做過的事情,這種使命感是一種無聲的命令、無言的服務,設計師也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了符合解決問題的設計宗旨,我們設計師應該承擔的責任,就是不斷開發新的理念,創造一種合理的、健康的生存方式。
▲《飛向未來》-登機系統概念
中國設計!
中國的工業還處在很幼稚的加工制造階段,有“造”、還沒有自己的“制”,有了工業,還沒實現工業“化”,其實現在還沒到時候談“創新”,急著創新只會追求表面上的“抖機靈”,走上歪路。這跟中國的企業體系有關,本質上還不能實現自強,是因為中國企業的機制還停留在“引進”后的生產加工體系上。因為機制問題,很多所謂的設計只是在引進國外原理、技術上的模仿、改造,設計基本停留在“外觀造型”、“涂脂抹粉”的美化上,完全談不上是設計。中國現在只是個加工大國,處于工業發展的初始階段,春天還沒真正迎來。
當然,引進技術不是不好,也是一種學習。那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應該看得更遠,而恰恰只看腳底下?!八街辈蝗スァ坝瘛?,卻攻“利”。我們的引進的技術不會轉移、不能重組、不去“打包”,不將表面不相干的技術糅合在一起,不懂發揮“風馬牛效應”,就會出現“山寨”這種追逐“急功近利”的模式。說到底也還是機制的問題,我們既沒實現設計的本質,只醉心加工質量、商業牟利、惡性競爭、資本運營的管理機制,不懂得將設計驅動創新的管理流程融入企業管理機制中,好的設計當然得不到重視,自然也只關心“牌”,而不重視“品”的積淀,所謂的“品牌”打造只是變相的“廣告”。要改變這種機制和現狀,政府就應該大力扶持一些有潛力的企業,建設企業所需的上下游“產業”協作機制、平臺,使之形成健康的產業鏈,否則永遠只能是中國“加工”,完成不了中國“制造”,更做不到“Design in China”。
▲1997年第9屆全國美展銀獎作品《手機設計》
設計的永恒
好的設計才能夠永恒,才能夠給大家帶來關懷和利益。如果急于成功,必然要取巧,只追求外在華麗吸引人,很多需要設計的地方沒有去設計。外在的華麗確實也可能“酷”、“時尚”,但那只是個最終設計被包裝美化的結果,那是虛而不實的浮華,而不是設計的實質。設計不是作秀,應該是經典而實在的。
我很喜歡外國的一些設計,非常低調,甚至可能覺得看不到設計。比如芬蘭的設計博物館,每天都展出“已被日常生活接受了的”東西,其實是一些各個年代的歷史痕跡,像某個時期的用品,是當時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小物件,參觀的人們會感受到當時生活的場景。那也是一種設計,是歷史沉淀下來的一種設計,一看就能聯想到某個特殊年代。中國也有這樣的設計,比如老北京的四合院、自行車的“雨披”,這些都是當時當地的經濟、技術、文化、習俗等整個社會的縮影,無論人們走進那里或使用這種物件,就能聯想起曾經的生活場景,情不自禁體會到一種肅然或親切,因為這里同樣賦有歷史沉淀的意義。這就是設計的威力。經過時間的變遷而最終留下來被百姓所接受的一種“生存方式 ”,就是好設計,就能夠永恒。
▲《Cookbar》-基于新社區飲食文化進化的自助式廚房
寫在后面
設計不能僅憑個人力量,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因為政府就和父母一樣,起著成長的引導作用。我們都需要冷靜思考,既要看見過去,更要遠眺未來,設計還有很長的路等我們去走。我寄希望與我國設計工作者共勉,端正對設計目標和價值的認識,真正發揮“設計”對科技、商業的博弈功能,規避“跟老外”、追時髦、急功近利,認真、踏實、實事求是地研究中國國情和中國百姓的潛在需求,探索中國社會全面發展的路徑。不要把“設計”當作“職業”,也不僅把“設計”當作“事業”,而是把“設計”當作“使命”或“信仰”。從而擔當起復興中華民族的大任,繼承和發揚設計的使命:凈化人類靈魂,為人類社會未來不被毀滅而貢獻“設計”的智慧。